分享
  • 收藏
  • 举报
    X
    小南庄:锣鼓凤穿牡丹传百年
    653584
    0

      ◎刘聚兴

       中国传统文化中,人们称凤凰为鸟中之王,牡丹为花中之王。带有美好、光明和幸福象征的凤穿牡丹图案,常见之于皇家和民间;以凤穿牡丹冠名的文学、戏剧、丝竹管弦民乐作品更不在少数,而见之于打击乐的凤穿牡丹就鲜为人知了。无独有偶,汤河镇小南庄村流传了数百年的锣鼓打击乐中,就恰恰有一个沿袭着凤穿牡丹的锣鼓点。

       小南庄村的锣鼓凤穿牡丹,所用打击乐器与周围村居锣鼓队所用的打击乐器并无大异,但打起来,击打花样多,姿势优美;听起来,咚咚锵锵的声音穿透力强,整曲充满热烈、欢快、吉祥,十分悦耳动听;看起来,刚、柔兼有,形态多变,给人赏心悦目,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
    小南庄村近2000人口,村里分丁、沈、许、王、周、葛、李等几个姓氏,李姓家族颇大。据该村李氏家族相传,李氏起始于明朝初期由山西到山东迁徙的大移民,最先蜗居于相公街道团林村的古驿道旁,卖茶为生,后移居大茅次村,最后定居小南庄。今年75岁的村民沈克存说,凤穿牡丹锣鼓谱,到底是从山西带到山东,还是山东原来就固有,已经无从查起,更无史料记载。只是村里一代一代的人,口口相传,凤穿牡丹锣鼓曲谱,由山西移民而来卖茶的李氏,从团林带到了小南庄村。最早谁在小南庄打起凤穿牡丹锣鼓,并传承下去,已经无人知晓,但大家公认的,打凤穿牡丹锣鼓最好的,当属清乾隆年间,留着一个大辫子,说起话来如铜钟一般响亮的李洪远。他虽然貌不惊人,却把锣鼓凤穿牡丹打得出神入化,名扬四方。沈克存说,他记事时,就经常听村里老爷爷讲李洪远打凤穿牡丹锣鼓的故事。那时,河东区的寺庙很多,名气大的当属葛沟的普明禅寺、相公的释佛寺、重沟的玉皇庙了。过了新年的元宵节,农事不举,人们都有敬天神,祈求玉皇大帝恩惠民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习俗。有一年的元宵节上香,玉皇庙里人流如潮,来自各地的锣鼓队就有近百支,一时,香烟缭绕,锣鼓声震天,庙里庙外人山人海。突然间,一阵听起来非常别致的锣鼓声由远及近,穿一身黑的李洪远,舞动着鼓槌,带着上香的锣鼓队来了。这别具一格、带着清越、雄壮又振人心扉的凤穿牡丹锣鼓,立马让近百家锣鼓顿然失色,上香场上,震天响的锣鼓渐渐平息了,人们都被锣鼓凤穿牡丹冲天的浩气,迷人的音韵所倾倒,围观的人围了个里八层外八层。这时的李洪远打鼓打得更起劲了,随着鼓槌高高地举起和重重的落下,他的五尺长的大辫子也随之甩了起来,直让看的人目瞪口呆,听的如痴如醉。自此,小南庄,小南庄的锣鼓凤穿牡丹及打鼓人李洪远,名声远播,到村里学习的、欣赏的络绎不断。

        小南庄的锣鼓凤穿牡丹,如果从明朝算起,应该有着数百年的历史,传承了不知道多少代。解放后的50年代后期,是左的路线最盛行的时期,小南庄的锣鼓凤穿牡丹,曾当做锣鼓打击中的经典,在汤河公社的部分村队传承过,因其打法别具一格,花样繁多。终未能普及,以致长期属于小南庄一村一品的一枝独秀。如今,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丁兆善、沈克存、周茂德、沈克福、沈金学、沈廷善、王秀廷等,按照已故老私塾先生沈锦标的锣鼓凤穿牡丹记谱,将这一古老的打击乐传承下来,每逢重大节日,老人们自动集合起来,让古老的哧噹、哧噹,亢令亢,哧噹、哧噹,亢令亢,亢亢令亢一令亢的锣鼓响彻在乡村。



    11
    赏礼
    赏钱
    收藏
    点击回复
        全部留言
    • 0
    更多回复
      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
    恢复多功能编辑器
  • 3 1
  • 推荐内容
   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
   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