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资讯

发布投稿
客服热线0539-8762111

沂河老桥:岁月长歌中抗日将军的印记

2025-03-16 09:26:17

   作者:耿志刚摄影

阅读:1674

评论:1

举报

 ◎耿志刚

临沂地域文化密码      

   编者按:

在临沂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每一寸泥土都沉淀着历史的厚重,每一缕风都携带着文化的芬芳。在临沂,有一名热爱临沂地域文化的摄影爱好者,用镜头捕捉着这片土地上的点滴细节——从一草一木的生机,到承载着岁月痕迹的一街一巷。他的脚步停留在东城门遗址广场,指尖轻轻触摸着古老城墙的基石,仿佛能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温度,聆听到历史的低语。

沂蒙山区的烽火岁月,曾是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的热土,他们的故事如同山间的松涛,回荡在这片大地上。而王羲之洗砚池的墨香,则书写着文人墨客的风雅与传奇,仿佛那池中的清水至今仍流淌着书法的神韵。沂河岸边,流传千年的民俗故事,如同河水的涓涓细流,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灵魂。

临沂的地域文化,深沉而厚重,像一本厚重的史书,等待着我们去翻阅、去解读。这些文化的密码,隐藏在每一块古老的砖石、每一段流传的故事中,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、去传承。通过这名摄影师的镜头,我们得以一窥这片土地的灵魂,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。耿志刚的《临沂地域文化密码》分四部分、83篇(目录见附件),近40万字,一天一篇更新一篇,以飨读者。


  沂河之畔,桥起往昔

沂河,这条流淌在沂蒙大地的母亲河,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,贯穿南北,见证着岁月的变迁。它时而平静,如一面巨大的镜子,倒映着蓝天白云、青山绿树;时而奔腾,似一条咆哮的巨龙,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力量。河水悠悠,不舍昼夜,润泽着两岸的土地,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与故事。

在沂河之上,屹立着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桥——沂河老桥。它西接临沂城(今解放路),东连今河东区九曲街道 ,横跨沂河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这座桥不仅是连接沂河两岸的交通要道,更是沂蒙地区经济交流、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。从它建成的那一刻起,便肩负起了沟通南北、促进发展的使命,见证了无数行人的匆匆脚步,目睹了车辆的往来穿梭,成为了沂河岸边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
 范筑先:从县长到抗日英雄

 范筑先,这位在近代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人物,于18811212日出生在山东省馆陶县(现属河北省)的一个贫苦农家。他原名金标,又名夺魁,曾用名仙竹。自幼,范筑先便饱尝生活的艰辛,但这些磨难并未消磨他的意志,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。

早年,范筑先投身北洋陆军,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才华,在军队中不断晋升,历任炮兵营长、补充团团长、第8旅旅长等职。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,他积极拥护革命,渴望为国家的新生贡献力量。然而,军阀混战的局面让他深感失望与无奈,他厌恶这种为了私利而相互争斗的混乱局势,毅然抛弃高官厚禄,回到家乡隐居,试图寻找一条真正能够振兴国家的道路。

1931年,范筑先回到山东,先后担任第三路军参议、沂水县县长。在沂水任职期间,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和为民服务的情怀。他关心民众疾苦,积极采取措施救济灾民、消灭匪患,让沂水百姓过上了相对安宁的生活,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。

193311月,范筑先来到临沂担任县长。他深知临沂百姓的生活状况,到任后,以身作则,秉持廉洁奉公的原则。他给自己定下了 “三不” 原则:不拜客、不应酬、不送礼 ,对属下也约法三章:不准贪赃枉法、不准营私舞弊、不准收受贿赂。他平时衣着俭朴,总是穿着布鞋便袜,饮食也极为简单,粗茶淡饭,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喝茶。每次到区、乡视察,他从不接受招待,而是选择到小学与教师同吃同住。即便有亲友来临沂谋事,他也会晓之以理,一概婉言谢绝。

在临沂任职期间,范筑先大力整顿社会风气,坚决查禁毒、赌、娼这三大社会病害。他先令人将吸毒的种种危害编成歌曲、绘制漫画,进行广泛宣传,让百姓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,随后发布命令,对种鸦片及吸毒者从重惩处。他还亲自带人赴各区、乡检查,一旦发现鸦片烟苗,便一律铲除净尽。对于赌博者,他同样责令各区乡派员查缉、严惩,并多次亲自带领随员四处视察抓赌,在他的努力下,临沂的吸毒、赌博之风逐渐绝迹。

同时,范筑先积极推动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。他重新陈报土地、调整税收负担、分柜收税,减轻了百姓的负担,让税收更加公平合理。他组织扩街修桥,改善了临沂的交通状况,方便了百姓的出行。他还建立公园,为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;修建医院,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,保障了百姓的健康。此外,他还积极赈济灾民和救济残疾人,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。而他与沂河老桥的故事,也即将拉开帷幕。

 筑桥岁月:艰难与希望交织

 1934 年,范筑先担任临沂县县长期间,将修建沂河老桥作为 “县政重点工程”。他深知这座桥对于沂河两岸百姓的重要性,它不仅是交通的纽带,更是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桥梁。然而,摆在他面前的是重重困难,每一个都足以让人望而却步。

资金短缺是首要难题。当时的临沂,经济并不发达,财政收入有限,要筹集到修建一座大桥所需的巨额资金,谈何容易。范筑先四处奔走,积极筹措资金。他一方面向上级政府申请拨款,详细阐述修建沂河老桥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,争取上级的支持;另一方面,他发动地方乡绅、富商捐款,向他们晓以大义,希望他们能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。他还组织民众开展义务劳动,以人力代替部分资金投入,减少工程成本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终于筹集到了 15 万元资金,为大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。

技术难题也接踵而至。修建一座横跨沂河的大桥,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。当时的临沂,缺乏专业的桥梁建设人才,技术条件也相对落后。范筑先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,他多方打听,聘请了一些具有桥梁建设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。这些技术人员来自不同的地方,他们带来了各自的经验和技术,但在实际工作中,还是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比如,沂河的地质条件复杂,河床松软,给桥墩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工程师们经过反复勘探和研究,最终采用了桩基础的方式,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。

在修建过程中,范筑先始终坚守在一线,亲自参与工程的规划和监督。他头戴草帽,身穿粗布衣衫,与工人们一同劳作,不畏烈日酷暑,不惧风雨泥泞。他仔细检查每一块石料、每一根钢筋,确保工程质量。他还经常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交流,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,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。在他的带领下,工人们的热情被充分激发,大家齐心协力,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。

当地百姓也纷纷加入到建桥的队伍中来,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范筑先的信任,积极参与义务劳动。有的百姓主动提供自家的石料、木材等物资;有的百姓则不辞辛劳,帮忙搬运建筑材料、挖掘地基。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,都尽自己所能,为建桥贡献力量。他们的支持,不仅为工程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上的帮助,更给予了范筑先和建设者们精神上的鼓舞。

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,沂河老桥终于建成通车。这座大桥全长1457米,漫水桥有61个孔,成为当时沂河上的一道壮丽景观。它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沂河之上,将两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。当第一辆汽车缓缓驶上大桥,百姓们欢呼雀跃,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。他们知道,这座桥的建成,将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,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望。

 老桥初成:便利与争议并存

 沂河老桥建成后,迅速成为了沂河两岸最重要的交通要道。它的出现,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,大大缩短了两岸之间的距离。过去,人们往来于沂河两岸,要么依靠渡船,要么绕行很远的路程,十分不便。如今,有了这座大桥,车辆可以畅通无阻地行驶,行人也能轻松地穿梭其中。它不仅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,还促进了两岸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。农产品、手工艺品等可以更快速地运输到对岸,商业活动也日益繁荣起来。

然而,这座桥在设计上存在的一些缺陷,也引发了不少争议。桥中间的码头较低,每当汛期来临,沂河水位上涨,河水很容易漫过桥面。这不仅给行人和车辆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,还导致桥梁在洪水的冲击下受损严重。另外,桥洞设计不合理,无法通船,这对于依靠水路运输的商贾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。他们的货物无法通过水路顺利运输,只能选择其他更为昂贵或不便的运输方式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商业发展。而且,桥的两边没有设置栏杆,行人在桥上行走时,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河中。尤其是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条件下,这种危险更加突出。许多百姓对这些问题怨声载道,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,对老桥进行改造和完善。

面对这些问题,范筑先并没有坐视不管。他立即组织人员对老桥进行改造,在西段水深处除去桥面一孔,安置活动钢板。这样一来,人、船都可通行,解决了桥洞不能通船的问题,也方便了北上沂水、南下江淮的商贾。同时,他也意识到桥梁安全的重要性,开始着手规划进一步的改进措施,以保障百姓的出行安全。

19367月,当范筑先调离临沂时,临沂城的老百姓自发地夹道相送。沿街摆满了桌子,桌上铺着红纸,放置着明镜一面、清水一盆,以此来比喻范筑先官明如镜、清廉似水。范筑先每走几步,便会对相送的人群拱手致谢,许多百姓泪流满面或啜泣成声,场面十分感人。由此可见,他在临沂百姓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。

193611月,范筑先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、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。此时,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,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燃起。范筑先凭借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,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他的传奇故事。

 战火洗礼:老桥见证的沧桑历史

 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,沂河老桥成为了战略要地,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是部队转移的重要通道,无数抗日战士通过这座桥奔赴前线,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;它也是物资运输的生命线,粮食、弹药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老桥运往各个抗日根据地,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

1938年,日军侵占临沂,沂河老桥成为了他们控制交通、镇压抗日力量的关键据点。他们在桥上设置了岗哨,对过往行人进行严格盘查,稍有怀疑便会遭到残酷的迫害。然而,英勇的沂蒙人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暴行吓倒,他们利用老桥的复杂地形,与敌人展开了巧妙的周旋。地下党组织经常在夜晚通过老桥,秘密传递情报,为抗日部队提供敌人的动向;游击队员们则趁着夜色,袭击桥上的日军岗哨,破坏敌人的交通设施,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

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,沂河老桥还见证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。有一次,一支抗日部队在转移途中遭到了日军的围追堵截。危急时刻,当地的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,协助部队过桥。他们有的在前面开路,清除敌人设置的障碍;有的在后面掩护,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。最终,部队成功地通过了老桥,摆脱了敌人的追击。而许多百姓却在这场战斗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,他们的英勇事迹,永远铭刻在沂河老桥的记忆中。

解放战争时期,沂河老桥依然是战略要地,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。1946年春,苏北新四军北上与山东军区在临沂城会师,陈毅将军将军部安在临沂城。为避敌机轰炸,陈毅率部从这座桥上转移,又将军部设在河东的前河湾村,老桥成为当时连接临沂城的唯一通道。部队的行军、物资的运输,都依赖这座老桥。它承载着人民军队的希望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。

在战火的洗礼中,沂河老桥历经沧桑,多次遭受损毁。但每一次,它都在人民的努力下得以修复,继续履行着自己的使命。它就像一位坚强的战士,屹立在沂河之上,见证着战争的残酷,也见证着人民的英勇和不屈。

 时代更迭:老桥的新生与传承

 建国后,沂河老桥继续承载着重要的交通使命,为沂河两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发挥着作用。政府多次对老桥进行修缮,不断加宽加固,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。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热潮,目睹了一辆辆满载物资的卡车从桥上驶过,将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运往各地;它也陪伴着两岸的百姓,见证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,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
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老桥逐渐显露出疲态。多年的风雨侵蚀和频繁的交通使用,让它的结构变得脆弱不堪。不合理的采沙活动也对桥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,使得老桥的根基动摇。桥身低矮的问题依然存在,每到汛期,洪水漫桥的情况时有发生,给行人和车辆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。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维护,但老桥的状况仍在不断恶化。在沂河老桥的历史长河中,有一段记忆如同一道深深的伤疤,刻在了每一个老临沂人的心中,那便是1960年的客车翻车事件。

1960817日清晨740分,那是一个看似平常却又无比残酷的时刻。一辆开往新沂的 431次客车,缓缓行驶在沂河老桥上。当客车行至老桥中段时,毫无征兆地,汹涌的洪峰如恶魔般猛地扑来。瞬间,客车被打翻,狂风嘶吼,浪涛咆哮,河水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将客车吞噬。车里的47个人,刹那间被抛进了生死的深渊,恐惧和绝望如影随形。

在这场灾难中,只有9人幸运地从死神手中挣脱,其余38人都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。据后来的回忆和资料记载,当时的救援行动异常艰难。风急浪高,救援人员每前进一步都好似在与死神进行着殊死搏斗。但他们没有放弃,依旧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,试图拯救更多的生命。

被救的9个人中,有来自不同行业的人,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劫后余生的惊恐与悲伤。而那些不幸遇难的人,他们的家人和朋友,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。这场灾难,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,也让沂河老桥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。

1994年,一场洪水成为了压垮老桥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袭来,无情地冲击着老桥。在洪水的肆虐下,老桥终于不堪重负,两段高桥轰然倒塌,这座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的老桥,就此成为了一座废桥,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它的倒塌,让无数临沂人感到痛心和惋惜,人们纷纷来到桥边,看着那残缺不全的桥身,回忆着它曾经的辉煌与沧桑。

进入新世纪,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长,重建沂河老桥被提上了日程。20013月,在老沂河石桥原址上,九曲沂河大桥开始动工建设。这座新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传承的期望,寄托着政府和人民的心血。

修建大桥的重任落在了临沂市政工程总公司(今临沂市政集团)的肩上。面对巨大的压力,他们没有退缩,而是全力以赴,决心将这座桥打造成精品工程。在建设过程中,全体设计和施工人员齐心协力,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。他们日夜奋战在工地,吃住在现场,几个月都不回家。他们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,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,确保工程质量。

沂河两岸的百姓们也对新桥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。他们自发地来到工地,为施工人员送食品、被褥,出义务工。2002 年春节期间,工地上还有工人在桥上值守,百姓们冒着寒风给他们送来了热腾腾的饺子。这份浓浓的情谊,温暖了每一位建设者的心,也给予了他们巨大的动力。

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,2002101日,全长1960米的九曲沂河大桥全面竣工通车。新桥桥身81跨,主桥长1620米,宽18.5米,下为钻孔灌注之桩基,上峙简支板梁之体系,设计荷载城---B级,行车时速40公里,抗震设防烈度为七级,可抵百年一遇之洪潦。它的建成,不仅解决了两岸交通的难题,还成为了临沂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
通车那天,整个临沂城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。人声鼎沸,舞龙队、秧歌队从桥西头连到了桥东头,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。他们欢呼着、雀跃着,见证了这座新桥的诞生。从此,九曲沂河大桥成为了连接兰山区与河东区的重要通道,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也开启了新的篇章,见证着临沂这座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。

 精神不朽:范筑先与老桥的永恒回响

 范筑先,这位从贫苦农家走出的英雄,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爱国、奉献与担当的精神内涵。他在国家危难之际,挺身而出,拒绝南撤,毅然投身抗日斗争,展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无畏的勇气。他关心百姓疾苦,在担任县长期间,积极为民谋福祉,整治社会风气,推动民生事业发展,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。他的奉献精神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黑暗的时代,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。

沂河老桥,作为历史的见证者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价值。它见证了沂蒙地区的社会变迁,从战争年代的硝烟弥漫到和平时期的繁荣发展,它始终屹立在沂河之上,成为了沂蒙人民心中的精神象征。它也是沂蒙文化的重要载体,体现了沂蒙人民的智慧和勤劳,见证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拼搏。

在当代社会,范筑先的精神和沂河老桥所承载的历史文化,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激励作用。范筑先的爱国精神,激励着我们要热爱祖国,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他的奉献精神,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,关爱他人,积极参与公益事业,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。他的担当精神,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勇于承担责任,不退缩、不逃避,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。

沂河老桥所承载的历史记忆,让我们铭记过去的苦难与辉煌,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幸福。它提醒我们要尊重历史,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,让历史的智慧和力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同时,它也激励我们要不断创新,勇于开拓,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。

如今,当我们漫步在九曲沂河大桥上,感受着现代交通的便捷与城市的繁荣时,不应忘记范筑先和沂河老桥的故事。他们是历史的一部分,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让我们将范筑先的精神和沂河老桥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,让它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继续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,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。       

附件:

临沂地域文化密码目录

 第一部分

1家住临沂:相伴一生的生活印记

2走进临沂:探寻永不褪色的红色篇章

3探寻临沂民间习俗:藏在烟火里的岁月密码

4、探秘沂蒙山: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宝藏

5、沂河:流淌在临沂血脉中的母亲河

6、洗砚池畔,书圣遗梦:探寻王羲之的幼年时光

7、探秘!明朝王爷如何凭一条河,让临沂人受益数百年

8、沂州府的治水传奇:李可嘉的功绩

9、沂河老桥:岁月长歌中抗日将军的印记

10、薛亭:临沂水利建设的引航者

11、临沂稻改:从十年九灾鲁南粮仓的逆袭之路

12、李群与临沂北城新区:城市崛起的造梦者

13、沂蒙拉魂腔,柳琴戏的前世今生

14、探秘三官庙龙灯扛阁:舞动百年的非遗传奇

15、汤河镇里的蝶影翩跹:扑蝴蝶秧歌的传奇

16、邂逅临沂河东温泉:解锁冬日限定的温暖与浪漫

17、正月初五,大峪村的火神之约:一场跨越百年的民俗狂欢

18、临沂煎饼:薄饼里的百味江湖与岁月传奇

19、一碗糁汤,唤醒临沂的清晨

20、探秘临沂宝藏:惟一斋豆豉,舌尖上的200年传奇

第二部分

21、沂州路:岁月长卷里的临沂故事

22、兰山路:解锁临沂的前世今生

23、解放路:一条熠熠生辉的丝带

24、沂蒙路:镌刻临沂记忆的时光轴

25、金雀山路:临沂的时光纽带

26、探秘银雀山路:临沂的烟火脉络与历史回响

27、探秘临沂北京路:城市发展的主动脉

28、临沂东关街:从旧城到新生,一场城市的蝶变

29、探秘临沂几条老街:岁月沉淀的城市脉络

30、临沂老巷:藏在时光深处的烟火与记忆

第三部分

31、走进临沂王羲之故居,探寻书圣遗风

32、探寻临沂孔庙:千年儒韵的时光回响

33、探秘临沂东城门遗址广场:穿越历史的时光之门

34、探秘临沂人民广场:城市的灵魂坐标

35、临沂人民公园:城市中的诗与远方

36、探秘临沂凤凰广场:城市中的诗意栖息地

37、沂蒙墨韵:探秘临沂书法广场

38、探秘沂蒙广场:不止是风景,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

39、探秘临沂东夷文化公园:穿越千年,邂逅远古文明

40、临沂竟藏着这样一片,阳光沙滩太绝啦

41、探秘临沂聆音园:城市中的江南雅韵

42、沂州里:穿越千年的商业绮梦

43、穿越时光,邂逅琅琊古城

44、从动植物园到艺术殿堂:临沂国际雕塑园的蜕变

45、从万兴都到灯火兰山新琅琊,临沂夜经济的华丽蝶变

46、临沂河湾公园:城市中的梦幻绿洲

47、临沂龙园:一场穿越时空与欢乐的奇幻之旅

48、临沂生生园:穿越战火与岁月的银杏传奇

49、临沂私藏的江南园林:琅琊园

50、临沂有个桃花源立晨农庄,藏着你向往的田园生活

51、探秘临沂宝泉寺:穿越千年的佛国禅境

52、探秘临沂兵学广场:千年兵学与现代休闲的碰撞交融

53、探秘临沂双月湖:城市中的诗意水乡

54、探秘临沂隧道广场:城市中的独特地标

55探秘临沂五洲湖:从沼泽坑塘到城市明珠的蜕变

56、探秘临沂园博园:解锁山东城市微缩景观

57、探秘临沂正直公园:从规划到绽放的城市绿洲

58、探秘罗庄区护台公园:从历史传说到现代蜕变

59、邂逅临沂三河口花海,赴一场浪漫花事

60、沂河焕新,点亮城市之光

61、走进临沂华东烈士陵园:探寻红色记忆,传承不朽精神

62、探秘临沂天主教堂:百年建筑里的时光回响

63、探秘临沂市人民医院小洋楼:岁月沉淀的生命守望者

64、探秘临沂展览馆: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地标

65、探秘白塔街雹神庙:历史、传说与民俗的交织

66、从渣子山到城市绿肺,临沂银凤湖的逆袭之路

67、解锁临沂东方红游园:老城区的时光密码

第四部分

68闯进费县许家崖,邂逅一场山水间的绿野仙踪

69、从沉睡到闪耀:邂逅亿万年的时光宝藏

70、揭秘利山涧:隐匿在沂蒙深山的岁月密码

71、九间棚:从石棚到致富村的传奇蜕变

72、平邑观音山:神山之名,从何而来?

73、探秘岱崮:解锁沂蒙大地的隐秘宝藏

74、探秘费县奇石城:石头里的传奇与风华

75、探秘兰陵县压油沟景区:从贫困村到文旅胜地的蜕变

76、探秘临沭冠山:鲁南的人间仙境与文化宝库

77、探秘郯城麦坡地震遗址:穿越亿年的大地伤痕

78、探秘沂南竹泉村:岁月沉淀的泉畔明珠

79、探寻马牧池:红嫂故里的红色传奇与现代新章

80、田园与科技的奇妙融合:兰陵农业国家公园诞生记

81、邂逅蒙阴封山红叶,赴一场秋日的浪漫之约

82、邂逅天马岛:藏在莒南的山水秘境

83、邂逅沂蒙彩虹小镇,解锁一场穿越时光的浪漫之旅


关键词: 沂河老桥
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共1条评论
加载更多

打赏成功!

感谢您的支持~

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打赏金额¥{{ds_num}}
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收银台

订单总价¥0.00

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手机扫码支付

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余额(可用: ¥)
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其他支付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