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:刘笃龙,网名鲁QQ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,临沂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,临沂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,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摄影家协会主席,临沂市新联会新媒体网络分会副秘书长。1976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,从事摄影三十年来,跋山涉水,深入乡土民间,寻找动人细节,拍摄了大量以沂蒙山风景人文为题材的照片,记录了临沂的发展变化,用影像为家乡赋能。现分集、记述他的摄影创作经历,以飨网友。①
命中注定的快门
一、如果没有遇见那台凤凰相机
三十年前,如果美术班的刘笃龙没有遇见大侪,如果大侪没有把那台凤凰相机递到他手里,今天的他,是否还会拿起相机,跋涉在沂蒙山的沟壑之间?没人能回答。
但命运偏偏让那台老旧的凤凰相机,落进了一个年轻人的掌心。
——从此,光影成了他的宿命。
他常说自己是“摄影农民”,靠天吃饭,靠光影活命。可农民播种,尚能预知时节;而摄影人的机遇,却像山间的云雾,不知何时聚散。
那台凤凰相机,就是他的第一粒种子。
如果没有它,或许今天的刘笃龙会是个画家,用笔墨勾勒沂蒙山的轮廓;或许会是个乡村教师,在黑板上写下远方的风景;又或许,他仍然会找到另一条路,去追逐那些稍纵即逝的光影。
但命运没有“如果”。
它只是让一个年轻人,在某个平凡的午后,接过了那台相机,然后——
“咔嚓”,定格了他的一生。
三十年过去,他依然在拍。
拍山,拍水,拍人,拍这片土地的呼吸。
有人问:“如果当初没碰相机,你会后悔吗?”他笑而不答,只是举起镜头,对准远方的山峦。——有些缘分,本就不是巧合。
二、热血换来的快门声
必须有一台自己的相机。这个念头像野草一样,在刘笃龙的心里疯长。美术班的同学大侪借给他的那台凤凰相机,终究是要还的。可他已经尝到了按下快门的滋味——那种瞬间定格世界的魔力,让他再也放不下。但一台相机要多少钱?他数了数兜里的积蓄,省吃俭用半年,还是差得远。
那时候,献血一次能补助200块钱。他站在血站门口,攥着皱巴巴的登记表,心里算着账:“两次,400块,加上攒的钱,够了。”针头扎进血管时,他想的不是疼,而是那台梦寐以求的凤凰单反——金属机身,沉甸甸的,快门声清脆得像山涧的鸟鸣。
钱凑齐的那天,他几乎是跑着去买的相机。捧在手里,反复摩挲,像捧着一件圣物。
回家的路上,他忍不住走几步就举起来拍一张——路边的树、街角的小贩、飘过的云……哪怕胶卷珍贵,他也想立刻把整个世界装进这台机器里。
如今三十年过去,他换过无数台相机,可最难忘的,还是那台靠热血换来的凤凰。有人问他:“值吗?”他摸了摸胳膊上早已淡去的针眼,笑了:“那哪是献血?那是给梦想输血。”
三、永远留得下的时间
这或许是刻在青春里最深刻的一刀,却奇怪地——没有痛感。朋友笑他是"天生乐天派",可他知道,自己不过是被兴趣绑架了。
若干年后,他读到余华的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怔忡良久。许三观卖血是为了活着,而他呢?——是为了让生活,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
那个年代,身边的朋友纷纷下海,西装革履,在商场上纵横捭阖。只有刘笃龙,依然背着那台凤凰相机,游荡在临沂的大街小巷。河滩上晾晒的渔网、老桥上佝偻的挑夫、集市里吆喝的商贩……别人眼里寻常的市井,在他镜头下,都成了时光的标本。
他拍得随意,却拍得认真。那些"见啥拍啥"的底片,如今翻开——
斑驳的砖墙,成了老临沂最后的记忆;
荒芜的工地,成了新临沂最初的胎动。
无心插柳的快门声,
竟成了这座城市最忠实的见证者。
有人问他:"后悔吗?没像别人那样发财。"他摸了摸相机,笑道:"他们赚到了钱,我赚到了时间——那些永远回不来,却永远留得下的时间。"(未完待续)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