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资讯

发布投稿
客服热线0539-8762111

辞掉铁饭碗,度过窘迫岁月

2025-04-01 18:01:03

   作者:鲁QQ~刘笃龙

阅读:586

评论:0

举报

——《光影沂蒙·刘笃龙摄影艺术人生》之二

按:刘笃龙,网名鲁QQ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,临沂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,临沂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,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摄影家协会主席,临沂市新联会新媒体网络分会副秘书长。1976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,从事摄影三十年来,跋山涉水,深入乡土民间,寻找动人细节,拍摄了大量以沂蒙山风景人文为题材的照片,记录了临沂的发展变化,用影像为家乡赋能。现分集、记述他的摄影创作经历,以飨网友。

 

一、浪费胶卷的人

90年代,搞摄影是奢侈的。胶卷要钱,冲洗要钱,相机更要钱。在别人眼里,他简直是在——把钞票一张张塞进快门里烧掉。可他还是拍,固执地拍。拍沂河边的钓竿弯成月牙,拍解放路上自行车流碾过的晨光,拍老桥栏杆上生锈的岁月痕迹。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5834p.jpg

1995年,沂水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850p.jpg

1999年,沂州路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540p.jpg

2000年,人民广场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532p.jpg

1999年,临沂沂河和涑河交汇处(今凤凰广场附近)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446p.jpg

1999年,金雀山路和沂蒙路交汇处(沂蒙大楼)


别人笑他:"花大价钱买的胶卷,不拍美女明星,净拍这些破铜烂铁?"

他不辩解,只是低头。把别人眼里的“乱七八糟”,悄悄装进永恒的暗盒。后来,那些"浪费"的底片说话了:

钓鱼人的竹竿,钓起了整条沂河的倒影;

解放路的斑马线,成了时代变迁的五线谱;

老桥的裂缝里,长出了新城的轮廓。

如今再没人说他浪费胶卷。那些"不值钱"的瞬间,正在博物馆的展墙上,在地方志的扉页里,在游子们的乡愁中……连本带利地,偿还着时光。他摩挲着泛黄的相册轻笑:"当年他们笑我拍的'废片',现在都成了这座城市付不起稿费的珍贵档案。"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523p.jpg

1995年,沂河老桥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546p.jpg

1996年,沂河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832p.jpg

1998年,沂河老桥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836p.jpg

1995年,沂河老桥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5847p.jpg

1995年,沂河老桥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748p.jpg

1995年,沂河

微信图片_20250401174756p.jpg

1995年,沂河


二、孤注一掷的快门

刘笃龙在看似稳定的生活中感到空虚,内心对摄影艺术的热爱与日俱增,为了摄影,他辞掉了铁饭碗。在九十年代,这无异于一场豪赌——赌注是安稳,筹码是热爱。

那些年,他像游牧民族般辗转于各个行当:留校执教的讲台、广告公司的暗房、影楼摄影师的助理、电影院放映间跳动的胶片光、报社暗房里的显影液气味、网络论坛上不断刷新的跟帖;每个身份都是驿站,唯有相机是永远的行李。

2005年春天,积蓄见底时,他做了一件更疯狂的事——借遍亲友凑足两万元,创办"QQ摄影工作室"。开业第一件事?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,买下那台梦寐以求的数码单反。家人说这是孤注一掷,他却觉得,这不过是把前半生的漂泊,兑换成一张永久存单。

如今回望那些窘迫岁月,暗房里的化学药剂味,比任何香水都更令人清醒。有人问他后不后悔,他擦拭着那台老数码相机:"体制给的是保障,摄影给的是活着的感觉。"

(未完待续)

注:泛黄的照片里,藏着谁的青春?如果您也有珍藏的老照片,愿意分享那些年的故事,欢迎联系本网。让我们一起,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记忆的微光。投稿邮箱:yimengzaixian@126.com



关键词:
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共0条评论
加载更多

打赏成功!

感谢您的支持~

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打赏金额¥{{ds_num}}
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收银台

订单总价¥0.00

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手机扫码支付

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余额(可用: ¥)
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其他支付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