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“百千工程”核心示范区,罗庄区正以“工业思维+乡村治理”为笔,擘画城郊型乡村振兴的齐鲁新样板。
三月的南涑河畔,垂柳依依,碧波荡漾。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涑河片区,标准化厂房与白墙红瓦的农家院落相映成趣,机械轰鸣与孩童欢笑交织成乡村振兴的春日序曲。作为“百千工程”核心示范区,罗庄区正以“工业思维+乡村治理”为笔,擘画城郊型乡村振兴的齐鲁新样板。
机制破局:联合党委释放发展动能
涑河片区覆盖10个行政村,人口1.5万。创新成立的乡村振兴联合党委,整合“百千工程”、乡村振兴及第一书记等资源,构建起“一带一路、三区共振”发展格局:沿南涑河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带,南外环路串联10个重点产业项目,形成南部以工促农、北部宜居宜业、东部和美乡村三大功能区。联合党委书记邓晓峰介绍,通过打破村界实施项目共推、资源共享,今年已落地18个重点项目,带动10村集体收入平均增长45%,部分村收入突破200万元。
头雁领航:“企支书”引领振兴突围
在朱张桥西北村,曾经的民营企业家、现任村支书张利华正带领村民实现跨越发展:盘活40亩闲置土地建成5万平方米产业园,引入6家企业创造千万产值;组建劳务合作社解决300余人就业;村集体收入三年跃升十倍。片区创新实施“头雁矩阵”计划,10个村中8名支书来自企业管理层,带动培养68名后备干部,回引126名乡贤人才,注入持久发展动力。
民生提质:千万投入织就幸福图景
片区累计投入4000万元实施十大民生工程:硬化道路5.2万平方米,改造排水沟9000米,建成20处口袋公园,栽种10万株绿化苗木。村民王大姐在“共富工坊”缝制童装,月收入超3000元,“环境比城里还好,挣钱顾家两不误”。更可贵的是,环境整治中群众主动清理菜地、移栽树木6000余棵,实现零信访、零舆情,文明乡风浸润人心。
工业赋能:三大共富模式强基固本
北部共富产业园内机器轰鸣,20家企业开足马力生产。片区创新构建“工业反哺农业”机制:共富公司,联建劳务公司承接工程物业创收50万元;共富工坊,10个村级加工点带动260名妇女“家门口就业”,年增收2万元;共富产业园,盘活140亩土地建成4处园区,引入智能家居等企业预计新增就业千人。“用管理工厂的方式经营乡村”,罗庄街道党工委书记石晓峰说,这种模式使片区工业产值三年增长3倍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.8万元,高出全区18%。
未来蓝图:产城融合再升级
站在新落成的民俗文化馆前,邓晓峰指着规划图展望:依托涑河生态文旅带,将建设工农文旅示范区,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中心、电商直播基地,构建“15分钟就业圈”。力争2025年实现村均集体收入300万元。
从“环境洼地”到“生态高地”,从“产业空白”到“共富矩阵”,涑河片区正以机制创新破题、工业思维解题,让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愿景加速照进现实。(王庆龙)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