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曹光华
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他一生几乎都在与土地打交道。儿时的印象里,父亲是一个生产队长,队里有什么活他总是抢在头里,身体力行。身材不魁梧的他,推小车往地里运粪,总是装得最多,那一对篓子总要装的冒出两个尖;割麦子时也总是比别人多割几垄,并且割得最快。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庄户人最要紧的事就是种好地,人勤地不懒。父亲种地一直种到近八十岁,直到患了严重的哮喘,才不得不放弃他爱了一辈子的土地。
父亲是一个性格随和、乐观开朗的人。印象中,父亲一直没有打骂过我们,虽然我们姊妹众多,有时候也会惹他生气。父亲终日微笑着,即使在穷苦的岁月里,也很少看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。农闲时节,晚饭后如豆的油灯下,父亲会给我们讲很多很多的故事,大都是神话、传说、励志方面的。正是这些故事,陪我们度过了幸福的童年,陪我们走上了健康的人生道路。不光对我们,对村里所有人,父亲也总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。他特别喜欢小孩子,村里的孩子们也都喜欢和他在一起,听他讲故事。正因如此,那时我们家里经常像一个小学校一样。
父亲是一个有远见的人。他老人家没上过一天学,大字不识一个。也许正是因为他吃够了睁眼瞎的苦,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供我们上学。由于我们姊妹众多,常常入不敷出,生活特别困难,村里人甚至奶奶、姑姑等人都在笑话讥讽我们的上学:吃都吃不上,还上学!可我的父亲却是铁了心:就算砸锅卖铁,也要供孩子们上学!但是每到开学的时候,也是我们家最愁的时候,因为那些要交的学杂费总是没有着落。每到这时,父亲便有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,那就是借钱。由于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,因此父亲往往要跑遍大半个村子。可能是由于父亲人缘好,也可能是有不少人同情我们,父亲最后总能如愿以偿。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父亲进门时举着一叠花花绿绿的票子,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。
父亲是一个热心的人。东邻西舍有什么困难,或者需要帮忙,父亲总是有求必应,从不会拒绝。有一次,本村一名妇女难产需要去医院,父亲二话没说就和另外几个人用门板制了一副担架,连夜把那产妇送到医院里。当得知产妇大出血需要输血时,父亲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胳膊。多年后,那妇女以怨报德,和我们家因琐事反目,父亲并没因此而后悔。他总是说:一码归一码,救她们母女性命,我一辈子也不会后悔。
父亲是一个勤俭的人。记忆中父亲的衣服大都带着补丁,衣服洗得发白了也总是舍不得扔。夏天父亲大多时间光着膀子,那一身的腱子肉晒成了古铜色。等我们长大了,给他买了新衣服,他也老是舍不得穿,说我们的旧衣服就够他穿的了。
父亲是个善良识大体的人。三年困难时期,邻居张大妈饿急眼了,到我们家“拿”了几块地瓜,被父亲抓了个现行。大妈羞红了脸,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请求父亲不要声张。然而父亲并没有责骂她,只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:哎!但凡饿不急,像你这样薄脸皮的人怎么会出来“拿”别人的东西呢?说完便又找了一些吃的递给了张大妈。还有一年春天,生产队里地瓜种被盗,村支书大发雷霆,责令父亲这个生产队长迅速查清是谁干的,并强调一旦查出来不但处罚,还要游街示众。父亲得令只好挨家挨户查找,当查到刘大爷家时,便发现他们一大家子正准备吃早饭,吃饭桌子上放了一大盆的野菜汤,黄色的地瓜隐约可见。看到父亲到来,刘大妈的脸色顿时变得焦黄,站在那里一个劲地搓手,不知所措。哎!大春天的,孩子们老是喝这个野菜汤,怕是耽误长身体啊!父亲说完便走出了院子。
父亲虽不是共产党员,但他一辈子最爱听党的话。在那个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年代,我们家乡许家崖水库、石岚水库等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无不留下了父亲勤劳的身影。由于他积极认真,埋头苦干,多次被上级评为劳动模范。每当大会小会上领导点名表扬时,父亲总是憨厚地咧着嘴笑:叫咱来就是干活的,多干点有啥值得夸的啊?
父亲一生大都在贫穷中度过,直到步入晚年,情况才有所好转。正当我们做子女的家境都好些了,都想好好尽尽孝道时,父亲却患了严重的肺病,八十四岁那年永远离开了我们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转眼间,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,但不管岁月如何变换,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,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。
作者简介:曹光华,山东费县人,高级教师,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,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。爱好文学,涉猎小说、散文、诗歌等,在部分文学网站和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二百余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