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殷传祥
提及文学创作,脑海自然会浮现一个字:苦。从一笔一划地誊写,到手敲键盘录入,从贴上邮票寄稿,到电子邮箱发送,几十年过去了,经历风雨,看到彩虹,笔耕不辍,换来荣誉。挑灯夜战的煎与熬,披星戴月的苦与累,只有创作者自己明白。回首创作之路,数百篇幅小文见诸报端,从小篇到大篇,从国家级到县市级,我都与文字深度结缘,共度了无数个不眠之夜。有初次发表时的欣喜,也有多次刊登时的淡定。满满三抽屉的荣誉证书,饱含着酸甜苦辣,承载鲜花和掌声。
2007年10月1日,我县《临沂日报·新费县》报纸登出征文启事,以“我与新农村建设”为主题,在全县举办征文活动。看到这则启事,我脑海中就快速闪过一幅一幅新农村画卷。从麦浪翻滚的试验田,到硕果累累的核桃园,从蓬勃发展的板皮厂,到宽阔笔直的柏油路。生在农村,长在农村,一种情缘,深深植根于这一片广阔的天地。新农村,何处不是一首歌,何处不是一幅画,何不用手中的笔,描绘农村的新变化、新风尚。于是,我就有了参与征文活动的想法。
那时候,位于探沂镇的柴埠庄村,远近闻名。村里办工厂,建公园,修桥铺路,拥军优属,与昔日的穷乡僻壤彻底诀别。村民们盖新房,购家电,买汽车,可圈可点是村里的建起了一排排的小康楼。那时候,村子里盖楼房是相当少见的。柴埠庄村领导班子头脑灵活,思维超前,敢想敢干,高标准规划,高标准建设,让富起来的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,住上高大上的新楼房。当其他地方的农民还在规划土坯房的时候,柴埠庄的农民已经搬到了小康楼。我想,何不以小康楼为主题,写一篇征文呢。于是,我打开电脑,以《柴埠庄村的小康楼》为题目,连夜赶写了征文,通过电子邮箱发到了《临沂日报·新费县》编辑部邮箱。很快,征文被录用,选登在2007年10月15日的报纸上。过了几天,报社老师觉得这篇文章选材新颖,文笔朴实,很接地气,关键是柴埠庄村的巨变,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,可以推荐到北京,参加“全国农民读书活动”征文比赛。当时,我没有见过这则全国征文启事,就算是看了,也不敢贸然参加,因为这种大赛,不论是入围,还是获奖,都是很难的事情。若不是宣传部老师的鼓励,我宁可放弃,也不会参加。
稿件发到北京以后,自然没有音讯。大约半年之后,县委宣传部老师打来电话,说:文章获得三等奖。说真的,我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。一篇小小的文章,作者毫无名气,作品也没有精雕细琢,怎么能获奖呢。这,无论如何,我也不相信。直到2008年5月,县委宣传部老师通知我领荣誉证书时,我才知道,这是真的。
事后得知,这次征文,级别特别高,范围特别广,参与人数特别多。活动由中宣部宣教局、文化部文化扶贫委员会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9部门联合举办,向全国征集比赛作品。本轮比赛,收到应征稿件8500多篇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农民日报、中国文化报播发和刊登了部分优秀稿件。2008年6月2日,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、文化扶贫委员会主任等领导出席颁奖仪式,并为获奖者颁奖。
2008年五月,“全国农民读书活动”征文比赛活动办公室为我寄来了荣誉证书,红色的荣誉证书让我激动不已,毕竟这是我平生获得的一项最高荣誉。中宣部宣教局、文化扶贫委员会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9个红色的印章,让我感觉到奖项的强大震撼力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文学创作,无论多么艰辛,多么曲折,只要有付出,一定会有回报。宝剑锋自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从这次征文获奖,我感觉到:基层文学爱好者 ,只要紧跟时代节拍,深入基层体验 ,感受大众冷暖,夺冠获奖,也不是一件难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