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来到沂蒙网
通行证 注册 | 登录 登录 登录 登录

文随心至——读冯春明老师散文有感

2019-01-27 12:32:25 1124
  • 收藏

        ◎ 林中鹤

       最先读到冯春明老师的文章,还是在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私企工作的时候。那时我刚刚走向社会,什么都是新鲜的,但又真切的感觉到自己梦想中的这个世界又有些苍白。

       这个时候,我在一家杂志上读到了冯老师的散文诗《那一片那槐林》,我突然觉得在我的生命里有了一丝希望的火苗,那火苗在那片“没有一点声音”的槐林里燃烧着。我开始在我们的集体宿舍里大声的朗诵《那一片槐林》……“一切是过去的,一切是未来的,槐林占据了那片天空。”就这样,《那一片槐林》一下弄的我们那个宿舍不得安宁了,我的那些伙伴们也跟我一起朗诵了起来。

       从那个时候开始,我喜欢上了冯老师的文章。因冯老师的文章与我以前读到的许多文章很不一样,他的文章自由潇洒,不具范式,许多时候虽然仅是寥寥数语,但却能让我领悟到人的生命里的那种内在的力量。

       冯春明老师的散文《生命的回望》和《晨记》是我最喜欢的,他在《生命的回望》中,对于人的生命透彻而深刻的解读,让我读后如梦方醒,尤其他的“我们是从远古走来的”那句话,让我对人的生命整体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。他的《晨记》有四十八个章节,《晨记》虽然仅仅用了一万七千来字,但却让我因而读懂了人生这部生命之书。尤其他的“一个经过虚构了的自我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把这个虚化了的我看成本来的我。”以及“是人就有缺陷,把一个人搞臭不难。但每多搞臭一个人,这个社会就多了一处缺陷”和“物质是个圈套,它很容易把人的一生套住,甚至让人到死都回不过神来”这些话,读后让人深思。

       冯老师的散文集《如是》出版以后,又写了许多散文,他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一一拜读了。他的《生命的华彩》《大堤之上》《石崇崮大院》《秋染红石寨》等,那种历史的穿透力和对于生命的彻悟让人印象深刻,尤其他在《生命的华彩》一文中说的“日落日出都是一个样子,那是因为太阳始终站在那里;睡着和醒着都是一个样子,那是因为睡着醒着都在梦里;死亡和出生都是一个样子,那是因为生前死后的你都在那里”这段话,其中之境界让人惊叹不已。

    冯老师的散文大多从不被人们注意的小事件、小人物入手,但却能以小见大。他的散文正如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全之所言:“他不追求题材宏大,他追求内心的开阔。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,一旦进入他内心开阔的世界,就变得不再细小。”“他寻找的不是文物,而是历史深处的人心和感情。”“他使这些被人们遗忘的诗行获得了生命。”他“正是有着一双倾听历史的耳朵,他才能在时光沉淀的历史深处,打捞出那些被湮灭的情感和思想,从而使他的文字具有了灵性。”

       冯老师的文章思考大于描写。在我看来,他散文中描写的人或事大多是他表达自己思想的载体,就像生活中的他,每天都真实地穿行于市井和山水之间,而他的思绪却天马行空,借助大地上扶摇而上的地气,穿梭历史,漫步天荒八极,任意撷取灵感的片段。他的文集《如是》,无论是《风物》篇,还是《缘聚》《艺海》《文心》篇,那里面都有他自己的对于生命,对于社会,对于历史,对于自然乃至宇宙的思考。

       敬重和喜欢一个人,总是有道理的,比如普度众生的菩萨,保家卫国的英雄,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的诗人,甚至从小学到大学时段最关心和照顾我的老师。冯老师的散文语言质朴,内涵丰富,但他从不卖弄学识,或故作惊人之语,这是我从内心敬重和喜欢的原因。

       世界上那么多的人,我敬重不过来,但我敬重冯老师的人品和文品,读冯老师的文章,沿着他的字里行间行走,如同走在亲切的乡路,无比熟悉而又陡然陌生,又如有神启,这些充满哲理性的文字,睿智,老练,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你打开一扇天窗,间或打开一扇窄门,让读者无意间沿着他设定的视野和焦距,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限可能性,关于生命,轮回,通灵,天工开物,人神共存……

       读冯老师的文章,人生的境界会豁然开朗,并能于喧嚣中淡泊名利,于清淡中满心欢喜。

      附:冯春明简介

      冯春明(男),沂南人,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員。有诗歌散文在《星星》《山东文学》《前卫文字》《九州诗文》发表。著有诗歌散文集《時光的步履》《远方的梦》《如是》。


    文章评论

   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

    登录注册

    全部评论(0)